5月6日,校级公选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第十讲在华中科技大学东九楼正式开课,华中科技大学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华中科技大学人权法律研究院院长、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院长汪习根教授担任主讲教师,以“中华民族共同体法学概论”为主题,系统讲授中华民族共同体法治建构的重大意义、基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法治价值整合以及面向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法治体系建设三大核心板块内容。

课程伊始,汪习根教授就强调了学习中华民族共同体法学概论的重要意义并且指出中国“多元一体”法治模式实现了多民族在统一法治体系下和谐自治,为世界多民族国家的法治整合提供了宝贵样本。接着,他梳理了从古至今中国法治理念的发展脉络,说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法学的重大意义。他指出,要夯实共同体法治机制来应对伟大复兴进程中的风险挑战,维护各民族根本利益。随后,汪习根教授深入阐释了法治价值的内涵。他强调,平等并非均等或特权,而是权利与责任的统一;自由不等于独立或自由主义,而是法律许可范围内的自由;人权价值应超越个人主义,注重“全体人民”集体福祉的维护。通过梳理《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刑法》《民法典》《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与中华民族共同体相关的法律规范,在立足于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文化和奋斗目标的基础上,汪习根教授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法治体系的具体路径与完善方案。

据悉,华中科技大学开设校级公选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课程整合法学、历史学、民族学、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资源,聚焦新时代民族工作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旨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深化“五个认同”理念。课程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根本遵循,系统阐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发展脉络,重点解析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实践与当代价值。由汪习根教授主讲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法学概论”课程从法治视野阐明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整堂课程紧扣时代命题,结合法学理论与国家实践,既剖析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法治建构的理论逻辑,又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在维护民族团结、促进共同发展中的实践伟力,为学生深入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治路径提供了系统而深刻的学理支撑,标志着华中科技大学在民族法治教育领域的持续深耕与创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