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民委政策法规司专题调研座谈会:新时代少数民族的人权保护

发布日期:2020-11-15    浏览次数:

2020年11月6日下午,国家民委政策法规司专题调研座谈会在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105会议室顺利召开。本次座谈会由我院承办,国家民委政策法规司副司长王平、综合处处长熊芳亮、权益保障处副处长熊磊,湖北省民宗委二级巡视员段旭光、政策法规处处长向祖文、政策法规处三级主任科员汤先鹏等领导和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民族大学、湖北民族大学等高校的多位专家学者与会交流讨论。

华中科技大学校党委常委、副校长、基地主任许晓东教授对王平司长一行和各位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和诚挚谢意。


华中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处处长李志强教授介绍了华中科技大学及法学院近年取得的成就。


undefined

此次座谈会由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首席专家、法学院院长汪习根教授主持。汪习根教授介绍了此次会议的基本背景。


在会议的调研环节,王平司长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的建设展开指导。王平司长指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契合了当今时代主题,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党中央一系列新理念和新思想都提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将其贯彻到社会生活方方面面,我国实务部门迫切地需要理论支持和指导,希望听取在场各位专家教授们的建议,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论层面有所突破。


undefined

尹建国教授代表基地起草了一份长达20多页的研究报告提交给民委领导。进入座谈会交流分享阶段,各位专家学者就如何完善有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策法律体系这一课题展开讨论。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主任、湖北法治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徐汉明教授根据调研情况,就少数民族相关政策、民族基层治理体系和宗教文化认同等方面的内容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提出要始终坚持贯彻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和基层优先的理念,并建议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并研究宗教的管理方法,创新民族事务治理的方式,尊重群众合法合理的需求,加强“五个认同”,提高新疆工作人员的生活水平,积极引导少数民族生活实现现代化。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刑事司法学院系主任、法治发展与司法改革研究中心首席专家董少平教授以社会治理为视角,从源头治理顾根本、系统治理讲基础、综合治理求发展、依法治理求保障四个方面展开了精彩的论述,较为全面地提出了如何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建议。董少平教授认为,应当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同时,综合运用政治经济多种手段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并且要及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贯彻好党中央的思想。


武汉大学法学院江国华教授从宪法角度来分析民族自治制度设计,在考虑民族差异的基础上理解好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内涵,强调区域自治与民族自治相结合的关系,并针对地方性立法中的平等问题、相关政策及法律的落实问题和少数民族文化的立法保护问题畅谈了自己的建议。在提到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时,江国华教授说道:“补短板而非给特权,而是要给予机会、搭好平台。”


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彭建军教授就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内容、作用和现状进行了动态分析,提出目前少数民族优惠政策的红利在递减,政策如何进行调整极为关键。彭建军教授还将民族地区和内地的基本情况作了横向和纵向的比较,并将其置于教育平等的视角下进行研究。此外,彭建军教授还对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差异、文化心理问题和清真食品的管理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议,认为应该及时启动相关立法程序,通过行政指导性文件来进行良好的治理。


湖北民族大学法学院院长汪燕教授聚焦于两大问题,首先分析了少数民族学子享有的高考加分政策,从区域平衡、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加分资格审核、民族因素与区域因素相互协调等方面做了精彩的分享。其二,汪燕教授对湖北省关于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政策法规进行了梳理,并指出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宪法依据、宪法背景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修正宪法的背景之下,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重要的功能应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南民族大学法学院陈蒙讲师结合湖北省民族团结创建的先进经验和成果进行了论述,认为要重视立法工作,通过立法对各项工作进行调整和规范,依法维护和促进民族法律事业进步,在法律和制度的建设中铸牢全体中华人民的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具体建议上,要通过立法规定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坚持的基本原则和总体要求,规定好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共同发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具体措施,营造全民参与创建的社会氛围。


华中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杜志章教授建议首先要进一步完善少数民族相关政策,坚持共同富裕的要求,切实改善少数民族的生活,让少数民族在大家庭里面不断体会到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增强对中华民族的向心力,这才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统一。同时要在坚持党的领导的前提下,进一步明确少数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自治权力的清单和边界,正确理解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文化方面,要更加强调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这一整体的认同感。


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刘长海教授重点关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情况,分析了新脱贫的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师资力量、学生学习意愿、家校合作情况以及教育思想等方面的现实状况,认为实践当中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依然有待提高,并相应地提出要着眼于加强师德建设、控制辍学率、统筹好教育资源、创新教育方式、培育新时代教育价值观等具有启发性的建议。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院何菊副教授就民族识别、少数民族异地搬迁、殡葬习俗、和清真食品的管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认为要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在适当的法律法规指导下既保障管理的规范,又维护好少数民族的习俗,保证少数民族的团结与融合。在怎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问题上,何菊副教授认为要在加强中华民族的渊源共识的历史教育、挖掘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基因与文化符号、培育国家精神和中国梦的共同体意识、奠定各个民族均衡发展的物质基础等四个方面继续努力。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何士青教授结合调研的具体情况,围绕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这一核心议题,从绿色资源难以转化、文化传承存在断带、民族地区灾害治理等方面提出建议,认为要促进绿色资源向经济动力进行转化,坚持好政府社会市场三位一体,促进防灾减灾的机制的完善,并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解决好民族区域发展的短板问题。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尹建国教授从宪法与行政法的角度分析了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的具体措施,提出要注重立法活动,要充分认识到民族自治区经济发展现状依然存在着不均衡不充分的情况,要通过立法和相关政策的出台引导和扶持当地特色产业的有效发展。在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方面,自治区立法和行政工作都要和民族习惯与风俗进行沟通对话,厘清行政管理的权力边界。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徐军华教授结合国家安全、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变化和民族二元结构等议题深入分析了如何推进民族区域治理体系现代化,认为要正确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内涵和民族优惠政策背后的理论逻辑,认识到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是互惠互利的关系,挖掘民族相关文化符号的内涵,促进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互相包容,同时加强中华民族历史观教育,建构好一个国家精神和集体良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郭亮教授重点关注民族认同逆化、民族区域自治权的落实、基层社会治理等方面的问题,提出要从长远的眼光去建立稳固的民族认同而非仅仅依靠现实利益。并且,要处理好中央与地方之间的关系,改善将地方自治权转化为现实治理的机制,同时也要激发基层社会治理的活力,发挥好基层自治机构的积极作用。


会议尾声,王平司长对与会专家学者所提出的建议表示肯定和感谢,认为学者们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多方面、不同层面、不同角度的分析为基地建设提供了一些极具启发性的思考和建议。

    李志强处长最后作了此次会议的总结。他认为会上专家们不同学术角度的解读具有极高的指导意义和价值,并表态一定要把华中科技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建设的更好,日后要协助国家民委政策法规司,将类似的研讨会工作常态化,继续努力,争取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咨询。


当日晚,华中科技大学校党委委员、副校长梁茜和法学院党委书记姜芳拜访了王平司长一行,就我校基地的建设情况进行了进一步交流。

华中科技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是首批由中央统战部、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国家民委联合设立的国家级基地,也是我校获批的首个国家级文科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