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地新闻

基地协办的2022·中欧人权研讨会在武汉和维也纳顺利举行

发布日期:2022-05-13    浏览次数:

5月10日,由中国人权研究会、奥地利奥中友好协会主办,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华中科技大学人权法律研究院、奥中法律协会承办,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华中科技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国家基地、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立法研究基地协办的“2022·中欧人权研讨会”顺利举行。本次会议在中国和奥地利分设主会场,中国主会场设在华中科技大学梧桐语问学中心。来自联合国人权高专办的代表和来自中国、奥地利、法国、英国、德国、匈牙利、意大利、希腊、西班牙等国的政界、学界、法律界、科技界等领域的100余位人权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共论科技与人权。华中科技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国家基地主任许晓东教授,法学院院长、基地首席专家汪习根教授,基地研究员、法学院副院长徐军华教授、基地研究员何士青教授,柯岚教授,郭亮教授,基地办公室主任滕锐研究员等出席了本次研讨会。基地研究生温婷在“分论坛二·科技与发展权”作了《数字知识产权与发展权的冲突与协调》的精彩主题发言。

开幕式由中国人权研究会秘书长、吉林大学匡亚明特聘卓越教授鲁广锦先生主持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李元元代表华中科技大学对中国人权研究会和奥地利奥中友好协会的指导与支持表示感谢,向出席本次研讨会的国内外与会嘉宾表示欢迎。他谈到,在当前快速发展的科技浪潮下,十分有必要坚守和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充分发挥科技发展对于人权事业发展的促进作用。“2022·中欧人权研讨会”对加强中国和欧洲在人权议题上的相互理解,推进中欧人权事业的共同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全球化时代,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的问题,需要在交流互鉴中寻求答案。世界各国学者在人权领域应该相互尊重,坦诚相待,就各自研究成果进行充分交流,跨越理解鸿沟,增进彼此信任,为世界人权事业发展提供学术支撑。

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监察和司法委副主任委员、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徐显明表示,本届研讨会对于推动全球科技与人权治理,增进人类福祉具有重要意义。当代中国人权观和中国人权发展道路不仅让中国人民的人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也为促进世界人权事业,推进全球人权治理作出了巨大贡献。科技是一把双刃剑,要积极实现科技与人权的全面发展和良性互动。在推进人权事业发展进程中,中国高度重视发挥科技创新的作用,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与人权保障平衡发展。积极开展科技国际领域合作,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让科技更好增进人类福祉,努力让科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更大贡献。

奥地利前总统、奥中友好协会主席海因茨·菲舍尔表示,人权是构建世界共同体的一个重要指导原则,自己有幸于2016年和2019年参加了维也纳与中国人权研究会、华中科技大学人权法律研究院联合举办的两次大型国际人权研讨会并为大会揭幕。他谈到,我们生活在一个快速变化和发展的世界中。互联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同时在人权保护领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世界各国之间加强交流沟通,促进相互理解非常重要。他相信,来自亚洲、欧洲、非洲和美洲的专家学者的思想深层交流,将为推进人权事业带来更多的理解和合作。

中国驻奥地利大使李晓驷对研讨会的顺利召开表示衷心祝贺。他谈到,此次研讨会有利于增强中欧、中奥在人权领域的相互认知和理解,推动中欧、中奥关系健康稳定发展。中欧是全面战略伙伴,有着广泛共同利益和深厚合作基础。中奥两国一直积极推动中奥友好战略伙伴关系健康稳定向前发展,政治互信不断增强,各领域交流合作稳中有进,双边贸易额增长创历史新高。李大使还提到,基于不同国情,中欧、中奥看待人权问题的视角不同,但关键在于如何妥善地看待和处理分歧,避免对双边关系造成干扰。双方应当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开展建设性的对话与合作,努力寻求共识、减少分歧,共同促进人权事业发展。

奥地利驻华大使安德里亚斯·利肯谈到,奥地利一直奉行以价值观为基础的外交政策,以人权为优先项,积极促进和保护人权。奥方非常重视关于人权问题的公开讨论和国际合作。他们对人权的立场是基于尊重和保护每个人的人权有助于所有人的福祉和安全的信念。新技术和新兴产业,如人工智能,在促进实现人权方面具有巨大潜力。若没有足够的保障措施,它们也可能会对人权的实现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奥地利主张要在发展和布局新技术时注重人权,致力于在国家层面和多边论坛上确保数字空间的人权。中国在科学和技术领域无疑具有先锋作用。奥方非常重视两国在国家层面以及学术界、民间社会行动者、企业和公司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原中央党校副校长李君如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以“信息化、网络化、数据化、智能化对人权保障提出的新问题”为题进行致辞。他提到,在21世纪的中国,信息化、网络化、数据化、智能化及其带来的数字经济,恰如一场革命扑面而来,推进了中国人权事业发展。虚拟世界具有比现实世界的市场经济更为突出的创新性、开放性、主体性、自由性、平等性,人们能够享有更为广泛的人权。但是,虚拟世界的人权具有两重性特点,正确认识和处理信息化、网络化、数据化、智能化条件下的人权问题,尊重和保障网信时代的人权,是中国人权事业发展的新趋势。

本次会议设置了主旨发言与三个平行会议环节。与会专家围绕“科技发展对人权的贡献”、“科技与发展权”、“数字技术与人权”开展了深入交流。各国专家均表示,尊重和保障科技时代的人权,已经在理论、立法和实践中成为人权事业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中欧各国要加强合作与交流,为迎接人权事业发展的新挑战与新机遇凝聚合力,携手推进全球科技发展与人权治理相得益彰。

法学院院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国家基地首席专家人权法律研究院院长汪习根主持主旨发言

分论坛一 科技发展对人权的贡献

分论坛二 科技与发展权

分论坛三 数字技术与人权

闭幕式由中国人权研究会副会长、联合国经社文权利委员会专家沈永祥主持

闭幕式上,东南大学人权研究院副院长陈佑武、武汉大学人权研究院院长张万洪、广州大学人权研究院教授刘志强分别就分论坛研讨情况进行了总结分享。南开大学人权研究中心主任常健作学术总结。中国人权研究会秘书长、吉林大学匡亚明特聘卓越教授鲁广锦作会议总结。

华中科技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国家基地主任人权法律研究院理事长许晓东在闭幕式上向与会领导、嘉宾表达诚挚谢意。他提到,“科技与人权”这一议题是当前国际人权事业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也是国际学术界与产业界都热烈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与会专家学者的深入探讨系统诠释了科技对人权的影响,有助于推动人权领域理论研究与实践。作为伴随新中国成立的高等学府之一,华中科技大学密切关注科技与人权这一议题,聚焦科技创新与社会民生的有机联系,高度重视科技成果的转化落地。接下来,学校将继续扩大科技对人权事业的促进作用,运用自身科教优势,为区域经济发展和人才培育贡献应有的力量。

奥地利主会场设在维也纳,由奥中友好协会执行主席、华中科技大学人权法律研究院欧洲研究中心主任格尔德·卡明斯基全程组织安排。

本次会议得到了新华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央电视台、中国新闻社、中国日报、CGTN、香港紫荆杂志、澳门日报、法国国际广播电台、东京新闻等近30家海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和广泛报道。

出席研讨会的还有华中科技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李志强,国际交流处处长陈洁,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院长冯占春教授,宣传部副部长顾馨江,政策法规办公室副主任丁士道,法学院党委书记姜芳,法学院党委副书记王欢欢,法学院曹茂君副教授,何苗副教授,杜治晗老师,李雅男老师,张奔老师等近40名领导、老师、博士生、硕士生。

据悉,中欧人权研讨会创立于2015年,是中欧在人权领域交流合作的机制化学术平台,至今已举办七届。此前六届研讨会分别讨论了儿童权利保障、少数民族权利保障、残疾人权利保障、文明多样性与人权保障、东西方人权价值观比较、新冠肺炎疫情与生命健康权保障。

华中科技大学人权法律研究院是华中科技大学为深入推进人权理论研究、落实党和国家关于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权发展道路、加强人权法治保障等战略部署而搭建的人权法律研究平台。现任院长为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院长汪习根教授。2020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人权法律研究院获批成为国家人权教育与培训基地。2019年6月,华中科技大学人权法律研究院在维也纳承办了“2019·中欧人权研讨会”

来源|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新闻中心

文字|王文静 陈起航 会务组

图片|班倩 会务组

排版|束逸飞

初审|王 娜

审核|滕 锐